制砂生產線分為兩種,有干法制砂生產線,有濕法制砂生產線,這兩種生產線的作用相同,但是優缺點不同。
一、濕法制砂工藝
棒磨機是常見的濕法制砂機設備,進料粒徑為5-25mm,成品中大于5mm碎石含量很少,排出后的產品經螺旋擠漿機和旋流器分成人工砂和廢污泥水,廢污泥水后送至旋轉式分級機和沉砂池以回收流失的細沙.在國外水電工程中,濕法生產均采用專門凈化設備處理污泥水。
濕法制砂生產線的缺點:傳統的濕法制砂的方式方法也受到水資源的影響,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,以及冬天寒冷的北方,人工砂依舊是無法普及和實施,建筑用砂的供求矛盾依然存在。即使在那些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采用濕法制砂生產線,一方面浪費水,也對水資源造成一定的污染,另外對于人工砂中石粉的沖洗也是對礦產資源的一種浪費,并且石粉沖洗掉之后也就破壞了人工砂的合理級配,不利于混凝土的和易。
二、干法制砂工藝
典型的生產流程為以5-40mm的碎尸(礪石為原料供給制砂機,通過篩分設備剔除大于2.5-5mm細碎石返回制砂機再加上,其小于2.5mm再分級成0.5-2.5mm與小于0.6mm兩級,小于0.6mm細沙料經過分級機除掉多余石粉,后通過混合設備使2.5-5.,06-2.5mm以及小于0.6mm的3種料均勻混合,獲得滿足質量要求的人工砂。在國外一些工程中為了降低石粉含量,減少機制砂磨損,簡化工藝流程,采取降低設備破碎比和調低進料粒徑等辦法加以解決。
干法制砂工藝的缺點:生產過程中粉塵很大,對環境污染相當嚴重,只有實行封閉式生產才能避免粉塵大量擴散,而且石粉含量往往超標,石粉中小于0.08mm的粉泥無法分離,影響混凝土質量,建設成本加大。
三、半干式制砂工藝
在半干式制砂工藝中,選用新型制砂機為設備,為了和濕式制砂的工藝區別開來,該工藝以破碎代替磨礦。具體制砂原理為:砂石料進入新型制砂機破碎腔內,轉子在電機的帶動下高速轉動,從而給予砂石一定的運轉速度,砂石與新型制砂機破碎機腔體內的襯板產生高速撞擊,從而達到破碎的目的。
制砂生產線半干工藝得到的成品砂細度在5毫米以下,符合國家對建筑用砂的要求和規格。在制砂生產線實際生產中,可通過調整滾筒篩篩面網孔來改變成品砂的細度。
制砂生產線半干式工藝的使用,有效推進了機制砂的發展,但也并不是說該工藝沒有任何瑕疵,在篩分設備和制砂設備的選擇上需要更加多元化,以便適應多種砂石的理化性質。
某砂石骨料一般為C40以上混凝土專用,所需的砂石骨料的加工原料的強度也比較高,屬于硬巖類型,如花崗巖、石英巖、玄武巖等,在生產過程中對設備耐磨件、篩網等磨蝕速度較快。水電行業中,從砂石骨料的粒徑范圍上來看,使用的粗骨料粒徑為5~120mm,有些達到了150mm;在工程建設中,C40混凝土所需骨料大粒徑為31.5mm,C60以上混凝土所需大成品骨料粒徑為20mm。由于對料源的強度要求高,成品骨料粒徑要求小、破碎比大,設備的磨蝕速度快,根據本工程料源為高硬度、高磨蝕性的花崗巖,并結合生產條件,采用半干式制砂工藝的“三級篩分”技術,實現了成品砂石料的中間級配可調性,保證成品骨料連續級配符合高標號混凝土建設用骨料質量要求。